“中国电影新力量”再聚长春,碰撞思想、分享洞见

“中国电影新力量”再聚长春,碰撞思想、分享洞见

hyde656 2025-08-24 装修禁忌 1 次浏览 0个评论

8月23日,第八届“中国电影新力量”论坛在吉林长春举办。论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田华等8位电影艺术家的重要回信精神。中共吉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曹路宝,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出席论坛并致辞,中宣部电影局副局长、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主任秦振贵作总结发言。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陆亮,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长孙向辉,中国电影资料馆电影文化研究部主任左衡主持论坛。

曹路宝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恰逢长影成立80周年、长春电影节举办第二十届这一时间节点。从长影开创人民电影的“新传统”,到近一年来连续推出《731》《生还》《虎视眈眈》《汉藏铸魂》等力作,吉林与电影的缘分,始终与“新力量”紧密相连。“希望各位艺术家以此次论坛为起点,让吉林的林海雪原成为故事的舞台,让东北的市井百态成为叙事的肌理,让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从这里出发,走向更广阔的银幕。”

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致辞

毛羽在致辞中表示,“从今年广受欢迎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等影片中我们看到,像饺子、申奥、於水这样充满锐气与想象力、同时又脚踏中国大地的创作者,正以前所未有的魄力突破创作的固有边界,用作品证明了中国青年电影人新的创造力与市场号召力。我们也高兴地看到,新近的电影展和创投中,一批更年轻的00后创作者崭露头角。”

“中国电影新力量”展

“这份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力量,正是中国电影未来最坚实的根基!面对观众代际更迭、技术革命加速、竞争格局剧变、国家战略召唤等机遇和挑战,中国电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新力量’更全面、更深入、更具创新性地融入。”

中国电影走到今天,光荣与梦想一路照耀,但也一直伴随着困难与挫折。“要深刻认识到:电影不仅是健康的娱乐,更是记录社会发展、反映人性复杂、传承文化精髓的重要载体;它的观看形式最符合人性内心的需求,它独一无二地提供了一个公共空间,让观众在封闭黑暗的环境里获得一次赤诚坦率的灵魂交锋,获得平凡生活中难得的深度思考、审美体验、情感升华,更能突破人生局限。这是电影的独特优势,能否拍出这样的电影,考验电影人,更考验电影新力量。”

“我们要紧紧抓住出好作品这个中心环节,始终坚信:电影依旧是人类讲故事的最高形态,依然是人类艺术皇冠上的那颗璀璨明珠。始终坚信:电影行业以作品为本,好电影一定能够把观众请回电影院,好电影一定能够重新回到观众的掌声中。”

在致辞的最后,毛羽对“新力量”们提出了殷切的寄语:希望大家能成为拥抱新观众、深耕未来的创作力量;成为拥抱技术变革、开拓未知领域的新力量;成为在激烈竞争中坚守文化的新力量;成为拥有破解当前关键难点能力和实现电影强国梦想的新力量。

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以“从生活中来,到观众中去——电影和观众在一起”为主题。戴墨、许渌洋、杨子(《捕风追影》导演杨子:“笨功夫”成就电影最宝贵的质感)、来牧宽、於水(《浪浪山小妖怪》导演於水:坚信院线电影不会衰落)、黄鹤宇、于奥、周铁男、石超群、张珂、董润年、黄子桓等青年电影人分别围绕现实题材影片创作、动画电影创新、观众变化与创新表达等议题阐述了各自的创作思考,于洲、张苗、李早、丛芳冰等“新力量”的同行者也分享了合作得出的电影理念与心得。

“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建设性的现实力量”

在创作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剧本前,编剧许渌洋已经同导演申奥有过多次合作。他介绍说通过研究、对照之前的同题材影片,二人一致认为要让观众觉得耳目一新,就要带给观众反差感。“这是一部室内片,切口非常小,背景板却很大。反差感在于这个‘室外’的世界是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中呈现出来的南京大屠杀,但给观众看到的则是微观的切片。”

《南京照相馆》海报

在具体操作和设计上,他们依托真实历史事件,对时间线进行了高度浓缩,并大胆设定主角“一定不能是干照相馆的学徒”,而是“不会洗照片的人”,以“陌生化视角”串联起因缘际会的人物关系。同时,再以“平民视角”聚焦于照相馆内外的普通人物:不管是邮递员阿昌,还是照相馆金老板、演员林毓秀、翻译王广海等。这些人物虽属虚构,但其身份和精神的象征与写照,无不具有代表意义和当代指涉。“正是这些人物让宏大叙事变得可触可感,使今天的观众无法再以事不关己的态度去审视那段历史,更不能忽视其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许渌洋

“一部成功的历史题材影片,必须将历史记忆转化为建设性的现实力量。”针对近期围绕抗战话题的一些错误论调,许渌洋表示守护历史绝非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以真相为刃,斩断重蹈覆辙的可能。“我们以具象化的影像叙事,为抽象的历史认知注入情感温度与道德重量,构筑起一座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堡垒。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我们得以更清晰地审视自身所处的时代,校准我们每个人的内心航向。”

张珂

近年来出任电影《志愿军》系列等多部主旋律大片编剧的张珂,此次也是《南京照相馆》的剧本创作者之一。他在发言时补充道,一部成功的电影,需要在美学和情感上与观众实现双向奔赴。“在美学上,我们极致求真。从场景搭建到服装道具,力求精准还原历史风貌,将观众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复刻的南京古老街巷、照相馆,每一块砖石、每一扇门窗都承载着记忆。而且融入的各地方言、童谣等地域元素,更营造出沉浸式的历史氛围,增强代入感。”

“在视听表达上,我们追求克制的力量与深远的意蕴。避免了对血腥暴力的过度渲染,而是通过光影、色调与构图传递情感。灰暗压抑的影调,象征着战争阴霾的沉重;而出现的一抹亮色,则代表着不灭的希望。例如‘日行千里’这一情节,看似简单,却包含着我们的深情。通过一幅幅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照片,最终借人物之口道出观众心中那句震撼的呐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在平凡中见奇绝,于无声处听惊雷。”张珂说。

写实追求+标准化协作,《哪吒2》业内实现技术开源

《哪吒1》《哪吒2》的视效总监石超群的演讲,从视效制作与工业协作的角度,分享《哪吒2》背后的思考。“五年前,《哪吒1》以1600人的共同协作开创了中国动画大规模生产的先河;五年后,《哪吒2》的特效镜头从1318个增加到1948个,138家公司、4000多人参与,组织难度堪比一场大的战役。”

石超群

“我们的破局点在于‘写实’。主创团队坚持让《哪吒2》视效接近实拍电影的写实质感——相比于卡通风格强烈的好莱坞动画作品,《哪吒2》的场景要更加精细、逼真,并且拥有从宏观推向微观的镜头展现,以及极高的视效密度。但这也意味着工作量要呈指数级增长。最崩溃时,饺子导演的信念感染了我们。他总说:‘要给自己设定一个完成不了的目标,然后再向着这个目标去努力。’最终这种精益求精形成了整个团队内的‘死磕’氛围,推动着大家去追求最好的效果。”

《哪吒2》的创作难度不仅在于镜头量,更在于如何让分散在31个城市、138家公司的团队统一风格,“最终画得像一个人一样”。石超群给出的解法,是“标准化”与“手把手教学”。

“先以模板开路:针对在全片经常出现的特效,制作出360度全景视角资产模板确保外包团队‘拿来即用’,保证了场景的一致性;技术开源:将已验证的场景流程分发给全团队,避免重复试错;极速反馈:每天全国各地团队提交的效果,要在一天内用录屏的形式做出反馈,给出技术指导,相当于手把手地言传身教。当然,关键时刻还需要主创团队亲自上阵。比如全片难度最高的‘哪吒撕裂重生’一场,几乎无法依靠常规特效完成,最终是通过手动K帧、逐帧调整,再叠加流体、火焰、血液等复杂模拟,用时一年多才完成了这个十几秒的镜头。”

石超群介绍说,动画电影是100%的数字创作,每个镜头都需要全流程制作,工作量远超真人电影。“因此,从工作量上就需要分包,协作才能发挥最大优势。而在不断的分包和协作中,以中小公司和工作室为主的动画视效产业生态也逐渐形成。更令我们自豪的是在协作中实现了技术开源。《哪吒2》的白皮书和工程文档在业内广泛传播,许多中小公司借此成长。这种开放、共享的机制,正是推动中国动画工业化向前发展的重要一步。”

卸下“我执”+练好手艺,真诚对话变化的观众

当Z世代的观众已经迭代成为观影主力,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早已习惯用点赞、评论同这个世界交互。这在《年会不能停》《被光抓走的人》的导演、编剧董润年看来,全新的社交习惯和生活习惯,必定会引起更依赖线下传统电影的变化。

“当下的影视作品已经进入到创作者和观众的共创时代。移动智能网络赋予观众的广泛评论权,电脑、手机上便利的剪辑技术、AI技术更是实现了影像的平权,让观众能够直接对电影进行二创或者衍生创作。观众在互联网上海量的评论,赞或踩,二创三创作品、衍生作品,这些传播链路与电影本身共同构成了一部作品的完整全貌,观众的主体性空前强大。”

董润年

董润年认为出生即接触互联网的年轻观众,群体的性格与过去产生了很大区别。“他们既不接受作品居高临下的教育,也不接受刻意且虚伪的讨好,而是喜欢同创作者真诚直接地对话。这是观众与创作者关系根本性的改变,不再是一方产出作品给另一方欣赏,而是真正用作品与观众对话。”

“不能简单地说这个时代就是需要‘强情绪’的作品,简单的归因很容易导致我们在创作时因果倒置。很多成功的作品是先做到了与观众真诚平等的对话,才与受到尊重的观众产生了互相理解和认同,进而产生情感共振。我们在题材破题时不能先去冲着结果,预设出好像某个题材天然就是‘强情绪’的——聪明反被聪明误,敏感的观众能察觉出你创作背后的意图。”

“就我而言,要打掉自诩的专业性,首先要卸下‘我执’。亿万观众所经历的生活,他们所能接触到的题材,能挖掘到的深刻情感,远远超出了职业创作者的想象,只有让自己深入到生活这片沃土的最深处,才有机会跟得上我们的观众。而在创作技巧上,须知对类型片叙事能力的掌握不是自然而然就能传下来。每一个创作者都是从零开始学习,不可能靠遗传就得到前人的叙事经验。我呼吁创作者,包括影视教育者和学习者一定要重视类型叙事的学习和训练实践。只有熟练掌握叙事类型的手艺,才可能做到不断地创新尝试。”董润年说。

“期待青年创作者们持续产出文质兼美的精品”

在论坛的余下主题发言和研讨中,边巍、周勇、范帆、王木旺等电影科技企业代表就“通向未来的技术之路”展开讨论,戴运、王征、褚山鑫、李劲波等电影发行放映端代表从“影院新体验”出发,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大家纷纷表示,中国电影正处于新的机遇节点,要积极推动数字时代的“电影新基建”,持续探索影院多元经营和差异化发展,共同铸就中国电影新辉煌。

论坛上,龚波、孙向辉、张冀、陈亦水、左衡等资深从业者和专家学者作为圆桌会谈主持人,也同到会青年电影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面对新观众、新技术、新竞争,面对2035文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唯有拥抱变化、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胸怀天下,才是中国电影生生不息、建成电影强国的正道。

中国电影满意度调查发布现场

论坛现场,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和新力量片单也相继发布。从2015年春节至2025年暑期,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已完成61个档期和67次周末,共计568部影片的调查。其中,《南京照相馆》(88.5分)、《哪吒之魔童闹海》(87.3分)、《罗小黑战记2》(87.1分)、《浪浪山小妖怪》(86.9)暂列2025年度单片满意度前四。

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薛宁回顾道:“十一年来,各项数据清晰展现出行业的进步。以高分影片数量为例,2015年,86分以上的高满意度作品仅有1部,而到今年8月已增至5部,充分体现出电影创作在‘高原’基础上,稳步向‘高峰’攀登。今年是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期待青年创作者们持续产出文质兼美的精品。”

《营救飞虎》定档9月3日;《志愿军:浴血和平》定档国庆

在片单发布中,《营救飞虎》《志愿军:浴血和平》《生还》《蛟龙行动(特别版)》《红丝绸》《澎湖海战》《星河入梦》等34部新片进行了宣介。这些影片将在不久后陆续登陆市场,与国内观众见面。

“中国电影新力量”展空镜

会场边的“中国电影新力量”展,展示着不同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导演、编剧在青春年华创作的经典作品。展览尤其关注近年来崛起的新生力量,呈现了120年来一代代中国电影人的接续与传承。中宣部电影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局长毛羽,吉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张志伟等出席了展览开幕式。

此次论坛由中宣部电影局主办,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承办,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吉林省电影局)协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有关部门负责人、中宣部各电影直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各省区市党委宣传部分管电影工作的负责同志和电影处负责同志、各国有和民营电影企业代表、电影创作者代表及专家学者共计近200人参加论坛。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中国电影新力量”再聚长春,碰撞思想、分享洞见》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