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一部《地铁六号线》,一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

时评|一部《地铁六号线》,一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

hyde656 2025-07-20 装修装饰 1 次浏览 0个评论

在首演一年之后,7月18日,青岛原创话剧《地铁六号线》登上了首都北京的舞台。

中国古语道:“事在人为”。每一座城市或者每一个企业都会制定详尽的发展规划。然而,事情要靠人去做,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程度。而如何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群策群力,这是一个亘古未变的问题。

由此,这部以青岛地铁班组建设为蓝本的作品,可以说是工业题材的艺术佳作,更是一堂生动的“中国工人大思政课”。

时评|一部《地铁六号线》,一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

产业工人是工人阶级的主体力量,是创造社会财富的中坚力量,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骨干力量。

“要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落实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产业工人队伍。”

事实上,本次《地铁六号线》的进京演出颇具意义。7月4日,《青岛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开始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这部具有青岛特色的条例,旨在通过立法进一步调动广大产业工人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活力,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而当科技感十足的地铁网幕在首都的剧院亮起,在聚光灯下,“工人伟大、劳动光荣”展现的是青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以下简称“产改”)的深度与温度,也成为观察中国“产改”实践的一扇窗。

时评|一部《地铁六号线》,一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

产改思政课艺术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话剧启幕,值班站长刘娜用十年青春见证线路延伸,建设者崔铁生从西北来青参与地铁建设,管理者冯勇推动班组民主管理……来自天南地北、拥有不同阅历的人相聚在青岛地铁大家庭中,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的“大情小事”回荡在剧院,这些鲜活的人物串联起地铁运营与建设的全链条。

时间回到2020年8月,彼时,青岛地铁正处在超常规扩展和网络化运营的关键阶段:自2015年首条线开通以来,青岛地铁线网规模在短短五年时间里快速增长,而员工队伍也以每年2000人的速度迅速增长。

面对运营公司人员基数大、专业门类多、点位分布广、管理结构与模式相对复杂的现状,时任青岛地铁集团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主持运营公司工作的张君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对分布区域广泛、平均年龄仅27岁的一线员工而言,以往自上而下沿用一套标准,不能完全适用,也难以适应不同班组的特点和需求。管理的灵活性不足、安全压力日益增大、班组长能力相对不足等核心问题亟待解决。

张君认为,班组作为基层工作的核心,是企业生产经营最基本的组织细胞,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企业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基。加强班组建设就是强化基层、稳固基础、推动发展的关键。“我们让班组每一颗‘螺丝钉’都有参与感更有荣誉感,使集团自然整合为一个牢固的‘机器完全体’。”

随后,一场与“产改”深度结合的班组建设在青岛地铁启动实施。五年来,“产改青铁模式”,建立了以民主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新生态,有效激发全员主人翁意识,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建设工人的生活、技能和民主权利,让他们有地位、受尊重、得实惠,并且推动运营服务精益求精,取得了多项行业领先的业绩——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安全、质量、效益、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打造了青岛地铁班组建设“产改”样板。

话剧进行时,青岛地铁在班组建设中探索出“小立法+二次分配”模式——通过民主协商制定的“小立法”条款,将安全、效率等指标量化为积分,再通过“二次分配”实现差异化激励。这种“自下而上”的民主管理实践,在剧中通过崔铁生等农民工的成长经历得以具象化:从西北来青的工人凭借技术改进获得积分,最终实现从“打工者”到“技术骨干”的蜕变,恰是“产改”政策激活工人内生动力的艺术写照。

此外,剧中人物在讨论会上的“抱怨”,看似琐碎,却以小见大折射出“产改”对工人尊严的守护。这种“去英雄化”的叙事策略,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当安振超、杨会昌等地铁建设者激动地表示“演的真就是我们干的事!”“咱这焊花,也能在舞台上闪光!”话剧已然突破艺术边界,成为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它让社会看见,产业工人不仅是城市建设的“齿轮”,更是改革成果的共享者。

时评|一部《地铁六号线》,一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

技术赋能:工业美学与现代性的交融

作为行业剧,《地铁六号线》以“真实场景还原”为定位,打造“科技+工业”的视觉体系:13米宽的双层铁架台阶象征地铁网络的立体延伸,地铁出站口的LED显示屏、指示牌等细节精准复刻,冷色调灯光与暖色调工人之家形成强烈反差,既凸显现代都市的钢筋骨架,又传递劳动者的温度。

这种“科技+工业”的视觉语言,暗合青岛“产改”对技术赋能的探索:青岛地铁充分尊重和激发员工首创精神,让创新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近年来,青岛地铁创新实施“轨道交通+人工智能”行动,运营“五小”创新超2000项,经济效益超千万元,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生产力。当舞台上的模拟驾驶舱与真实地铁数据联动,艺术与工业的共振,恰是产改“创新引领”理念的具象化表达。

“在青岛地铁采风和调研时,我们深刻感受到,青岛地铁有一种精神,青岛地铁人有一股劲头。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背后是有许许多多产业工人的付出,这让我们感受很深。”话剧总导演黄港坦言。

舞台上,工人创新混凝土搅拌工法,联动护送特需乘客等场景,均源自真实案例。“非虚构”的创作手法,使观众产生强烈代入感。

正如编剧廉海平所说:“在采风中,我感受到产业工人为我们城市建设做出的贡献。希望通过这部剧可以让更多人怀着敬畏之心来看待产业工人。”

当剧中工人用“巧办法”改进爆破工艺赢得市民点赞时,舞台下的地铁工人很有感触:“自己的故事被搬上舞台,感觉很奇妙。地铁往地下钻,这‘根’得扎在老百姓心里头!”“咱喊的‘人民地铁为人民’,那不是空话,是实打实干出来的。”

尤其,剧中农民工宿舍配备洗衣机、空调、食堂,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拯救孩子等细节,均源自青岛地铁“畅达幸福”的信念。现实中的安振超作为亲历者,感慨道:“话剧结束时,身边的观众说‘做地铁建设的这些人撇家舍业真不容易。’我瞬间泪目,或许这就是话剧的魅力,拉近了我们和大家的距离,换回来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我们也会努力工作,让青岛的交通变得越来越通畅,早日让大家享受便利交通,畅达幸福。”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种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在《青岛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中得到了政策呼应——青岛“市、区(市)人民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作;并统筹就业创业专项资金、职业技能培训补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等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真正实现“让工人有地位、受尊重、得实惠”。

如今的青岛地铁,实施班组建设“二三四五”一线工作法,通过坚持党建统领、坚持群众路线、坚持参与式民主管理、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创新驱动“五个坚持”系统推进,激发一线作业工人的内生动力,创建“有形、有实、有神”的高质量班组,打造“有组织守纪律、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有归属”的班组文化,构建以班组为核心的管理新模式。

当青岛地铁协同各参建单位持续深化班组建设与保障赋能工作,不断完善管理体系,“产改”已不是一场独角戏,一种跨企业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正在成型。

可以说,青岛地铁班组建设的创新实践,支撑青岛地铁实现全面突破,工程建设和线网运营实现安全、质量、效率、效益显著提升。

时评|一部《地铁六号线》,一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

产改提供一份青岛答案

事实上,《地铁六号线》进京演出,可以看作是一场改革成果的集体检阅:“产改”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更多的“螺丝钉”,而是让每个工人都成为改革的“参与者”与“受益者”。

“《地铁六号线》生动展示了青岛地铁创新班组建设、一线工人迸发创造活力的改革实践,诠释了‘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深刻内涵。”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君说,班组建设是青岛地铁在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中的有益探索,这样一部感人肺腑的作品,会更进一步凝聚起全体青铁人的精气神,在新征程上奋发有为。

此时此刻,一种深刻的社会共识正在形成:产业工人是城市发展的真正主角,他们的劳动值得被看见、被尊重。这种情感共鸣,正是“产改”追求的社会效应,通过艺术赋能,让“劳动光荣”从口号变为可感知的社会现实。

时评|一部《地铁六号线》,一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

当政策创新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当工人智慧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就能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地铁六号线》的成功,在于其不仅记录了青岛地铁人的奋斗历程,更揭示了一个时代命题——如何让每一个劳动者在改革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观众看到的不仅是一条条地下动脉的贯通,更是一个民族通过“产改”激活的工人力量,以及一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

转载请注明来自夏犹清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时评|一部《地铁六号线》,一个时代对“工匠精神”的深情致敬》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